今年有一部英剧火到离谱——《混沌少年时》(Adolescence)。
上线首周就拿下网飞收视冠军,烂番茄99%,豆瓣8.7分,连英国首相都被爆追更。它只有四集,却足够让人背脊发凉。
故事的中心,是13岁的中学生杰米。
某天夜里,他在停车场持刀刺向女同学,并连续补刀,导致女孩当场身亡。
案情血腥,但镜头里的杰米,却完全不像个杀人犯。
被捕时,他慌乱无措,还吓到尿裤子。
面对监控铁证,他哭着喊“那不是我”。
在父母和律师面前,他一副弱小可怜的模样,学习好、懂礼貌,还能侃侃而谈历史兴趣。
要不是证据确凿,几乎没人相信,这样的孩子会杀人。
而真正的震撼在于,杰米并非狡辩,而是打心底不觉得自己做错了。
因为他的世界,与成年人认知的世界完全不同。
警方调查发现,杰米所处的校园环境令人心惊。
得知有同学被杀,学生们并不惊慌,反而有人窃笑。
走廊里,孩子们举着手机唱歌、拍视频,好像这一切只是娱乐内容。
杰米的社交账号也充斥着色情、暴力和侮辱信息。
成年人以为的“表情包”,在他们圈子里却是赤裸裸的攻击和霸凌。
在网络世界里,孩子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“新秩序”。
在这个秩序中,最可怕的不是死亡,而是被孤立。
暴力和羞辱,反而成了获得认同的快捷方式。
杰米的父母温柔耐心,教育女儿有方,却始终没进入过儿子的真实世界。
他们以为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就算安全,却没意识到屏幕另一端比街头更危险。
心理咨询师与杰米多次对话后发现,他虽然能说出“死亡、犯罪、审判”等词,却根本不懂这些意味着什么。
在他眼中,伤害和死亡只是信息洪流里的一个片段。
杰米杀人的动机,也折射出这种错位。
受害女孩曾霸凌过他,后来隐私照被传,他趁机靠近,却再次被拒绝。
愤怒之下,他选择了极端方式。
在他心里,这不是犯罪,而是伸张“正义”。
全剧最刺痛的一幕,是杰米在心理咨询师面前失控。
他哭喊着:“你不喜欢我了吗?”
比起犯罪后果,他真正害怕的,是失去认同。
这正是本剧的核心——未成年人犯罪,并非单纯模仿成人的恶,而是在网络中自建了一套新的秩序。
点赞、评论、转发取代了复杂的价值判断,认同感成了唯一的货币,而暴力是最快的交易方式。
现实中,类似案例层出不穷。
未成年人殴打同学后拍视频传网,只为博取关注;“开盒”攻击、隐私曝光更是司空见惯。
学校和家长往往不愿直面,直到悲剧发生,才惊觉孩子的世界早已变形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