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了二十三年,一集也没错过

来源:   发布时间: 2025-08-23    浏览次数:5

今年有一部电影,迟早要说下。

就是不知不觉延续了二十多年的《惊变》系列。

最新的《惊变28年》,和一开始的《惊变28天》,后来的《惊变28周》,到底有什么发展?


《惊变28年》(2025)

先简单回顾一下之前两集的剧情。

《惊变28天》一开始是一群动物权益保护者,释放了感染「狂怒」病毒的黑猩猩,导致病毒在英国迅速蔓延,社会秩序全面崩溃。28天后,自行车快递员吉姆从昏迷中醒来,发现伦敦已是一座空城。他前往传说中的军事避难所寻求庇护。然而所谓的避难所实为一个陷阱。驻守的士兵计划强迫女性幸存者成为性奴隶,以「重建」人类未来。


《惊变28天》(2002)

这就是全系列的核心主题:文明缺席的状态下,最大的威胁并非来自感染者,而是来自其他试图建立一种全新、野蛮秩序的人类同胞。影片最终以一丝谨慎的乐观收尾:感染者因饥饿而逐渐死亡,幸存者们向一架飞过的喷气式飞机发出信号,暗示外部世界依然存在,救援尚有可能。


《惊变28周》的初始设定差不多,在病毒爆发28周后,北约部队在伦敦实施重建计划。故事围绕着唐及其子女展开。唐在最初的灾难中抛弃了妻子爱丽丝才得以逃生。孩子们随后发现,他们的母亲爱丽丝并未死亡,而是成为了一名无症状病毒携带者。


《惊变28周》(2007)

唐带着负罪感亲吻妻子后被感染,并在这片本应绝对安全的区域内再次释放了病毒。军方的应对方案是无差别射杀区域内的所有人,无论其是否被感染。影片的结局异常黑暗,孩子们虽然成功逃往法国,但其中一人同样是无症状携带者。最后一个镜头,一群感染者冲向埃菲尔铁塔,证实病毒已突破隔离,蔓延至欧洲大陆。


好了,现在来到第三部。

二十八年后,英伦三岛仍处于无限期隔离状态,而欧洲大陆已无病毒踪迹。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型社区幸存下来,过着一种前工业化的生活。故事的主角是12岁的斯派克,他从未见识过病毒爆发前的世界。他带着母亲前往大陆,寻找一位传说中的医生。


斯派克的旅程是一场穿越新世界的成年礼。在这个世界里,感染者已进化出更强大、更聪明的「阿尔法」变种,而新的人类社会形态也已形成。影片的焦点从纯粹的生存恐怖,转向了探讨记忆、遗产以及创伤后的新文化。影片的结局充满不确定性,也许未来还可以开启新的三部曲。


有人说《惊变28年》的剧情结构像扭曲版的《绿野仙踪》,和前两部作品的写实生存主义风格产生了明显的距离。

这种寓言式的框架,成为了系列核心主创、编剧亚历克斯·加兰,对当代政治趋势进行批判的载体。

林迪斯法恩岛上那个孤立的社区,无疑是对英国脱欧和民族主义情绪的隐喻。加兰本人也说了,这部电影是他对社会从进步思维向倒退思维转变的回应,这种倒退的特征是「失忆」和对过去选择性的、浪漫化的记忆。片中角色伊斯拉那使人丧失记忆的疾病,正是这种社会性失忆的具象化体现。

所以影片的核心冲突,早就不是之前两部所关注的「正常人与感染者的关系」,而是「进步与倒退」。


故事的主要场景林迪斯法恩岛上的社会,已倒退回一种中世纪的生活方式,将生存变成了仪式,将暴力变成了成年礼的一部分。这是一个选择回望过去的社会。

主角斯派克代表了新的一代,他的任务是离开孤岛(孤立主义),前往大陆(象征更广阔的世界)寻找一位医生(象征知识、科学与进步)。

这一行为首先违背了他父亲杰米的意识形态。杰米在对外部世界的恐惧中长大,他教导儿子,生存的唯一法则就是杀戮和固守。因此,影片的叙事引擎,正是一种倒退的、孤立主义世界观,与年轻一代对更开明、进步解决方案的探索之间的寓言式斗争。


病毒设定也进化了。这种进化将狂怒病毒从一场简单的瘟疫,转变为生态系统中一个既定的组成部分,这显然来自于过去几年人类社会的真实经验。

无论如何,影片表达的焦虑是真实的,对隔离、社会控制以及心理压抑的担忧都是真实的。

影片呈现了两个世代之间的文化鸿沟,像父亲杰米这样记得旧时光的人,他们的世界观由创伤和恐惧所定义,以及像斯派克这样出生于危机之中的人,对他们而言,这个破碎的世界是唯一现实。

加兰澄清说,这与其说是代际鸿沟,不如说是一种文化鸿沟。


但影片确实拍得没有那么好。

最大的毛病是,叙事结构脱节,不同调性在段落之间急剧转换,像几部没有能融为一体的电影,被硬塞到一起。

博伊尔选择用iPhone手机来拍,有时在一个支架上装了20部手机,想创造一种令人迷失方向的沉浸式效果。但这种技术手法,并没有起到什么有效的作用。


还有一个问题是,主创的野心和观众的类型片期待,发生了脱节。

博伊尔和加兰更感兴趣的是探索死亡、社会倒退和代际传承等哲学主题,而非简单地交付一部直接的恐怖续集。

这种主题上的雄心决定了影片非传统的结构——片段式的旅程让斯派克遇到了关于死亡本质的不同「导师」(父亲、母亲、士兵、医生)。

但是很多观众只是想看一部直观的丧尸电影而已。


这个系列的三部曲,最核心的概念是不断拉长的时间跨度,从天到周,再到年。

这当然不仅仅是文字游戏,而是让该系列成为一项纵向的社会学研究。


《28天》是关于灾难发生后即时的、混乱的反应,描绘了一种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,个体道德在其中受到考验。

《28周》审视有缺陷的短期重建尝试,批判威权控制下残酷的、自上而下的逻辑,这种逻辑将遏制置于人性之上。

《28年》则关乎在一个被彻底改变的世界中,长期的、永久性的文化与心理适应,并探索了新部落主义的兴起——一种内向的、仪式化的社会,它们退回到神话之中,并对「他者」充满恐惧 。

这种时间上的递进,是该系列对同类型题材最独特的贡献,它将焦点从末日事件本身转移到了在末日余波中生活的过程。

在末日记忆成为历史的新世界,新一代人怎么处理它留下的遗产。


不知不觉,这个系列关注的焦点,已从为了生存而绝望挣扎,转向了在深思熟虑后,如何接纳死亡。

尽管第三集影片本身不算成功,我还是有兴趣继续关注这个系列。


THE END
本地记录
*
*